在郑州理工职业学院与致同会计师事务所河南分所共建的致同会计产业学院,大三学生杨基光的工位上摆放着两本笔记:一本是《审计学基础》,另一本是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部门编制的《审计业务执行流程手册》。他每周两天在学校学习理论,三天在实习单位参与实际财务工作。“上周刚协助师傅完成一家区域头部企业的年报审计业务。这种‘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让我们在毕业时就能无缝对接企业需求。”杨基光说。
作为河南省现代学徒制示范校,郑州理工职业学院紧抓“十四五”职业教育改革机遇,聚焦产业升级中的痛点,构建了“双主体协同、四对接融合”的育人体系。经过五年深耕,学校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连续保持100%,合作企业数量增长30%,累计为区域经济转型输送了20000余名“毕业即上岗”的技术骨干。
  机制破局:校企从“握手”到“牵手”
  “过去的校企合作像‘相亲’,现在我们是‘过日子’。”郑州理工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李庆标用这样一个幽默的比喻,道出了现代学徒制改革带来的深刻变化。2020年试点初期,学校曾面临企业参与度不高的困境,多数合作仅停留在协议层面。
  转机始于一次深入企业的实践调研。2020年,学校组织教师挂职调研时发现,企业信息系统普遍缺乏审计作业管理等核心功能,难以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全流程管理。“企业缺的不是普通工人,而是熟悉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会计人才。”校长张久铭指出。这一发现促使学校重构合作模式,与56家重点企业签订战略协议,共建7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让企业从旁观者转变为育人主体之一。
  改革的核心在于建立“双主体”责任共担机制。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为例,致同会计师事务所不仅提供了1000多平方米的实训场地,还派出6名一线业务骨干常驻校园,与校内教师共同开发了《审计学基础》等5门核心课程。“我们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所培养的学生完全契合业务需求。”企业负责人黄慧珍表示。
      
  “五五制工学交替”模式有效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在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生第一年夯实校内基础,第二年实行“1:1”模式(9周在校学习理论,9周到企业实操),第三年则完全融入企业真实岗位。致同会计师事务所河南分所王高林感慨道:“实习生带来了新知识和新观念,他们在与企业员工交流协作的过程中,激发了团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我们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创新。”
  课程提质:将生产线变成教科书
  在2024年河南省教学成果展上,一套系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方案引人注目——这是琚爱云教授团队研究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质量建设提升路径与模式创新研究》。这项研究将自动化控制岗位分解为26个技能群、132项核心能力点,每项能力均对应企业真实生产案例。
  “传统教材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技术迭代。”《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课程负责人董宝阳举例说,工业机器人课程内容在过去五年未曾更新,而企业已普遍应用数字孪生技术。为此,校企共建了动态课程更新机制:由6名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组成课程组,每季度根据技术发展调整约20%的实训项目。
  
  2024年12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成功入选河南省职业教育示范性未来专业点建设项目,成为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突破。
  教学场景的重构更具创新意义。在河南红马云众物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学生运用大数据分析与智能算法,精准预测市场需求、优化运输路线、合理分配运力资源,大幅度提升了物流效率;会计专业则将课堂搬进企业报税现场,学生直接处理真实账目。“第一次接触亿元级流水时手都在发抖,但现在我已能独立完成集团合并报表。”毕业生宋冰心如是说。
      
  “双师”共育:让匠艺与学理碰撞
  在实训中心,校企导师的“传、帮、带”富有深意:企业导师黄晶晶指导学生掌握财务机器人等新技术,学校教师则致力于改进混凝土剪力墙的结构制作,显著增强了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与后浇墙体的黏结性能,使新旧混凝土结合面不易产生裂缝。“既传承工匠经验,又融入科学思维,这才是现代学徒制的精髓。”副校长仝克勤强调。
  这种双向赋能催生出独特的人才培养生态。学校建立了双向互聘机制,28名企业技术骨干受聘为产业教授,全程参与教学;教师每年完成72学时企业实践,并带回12项技术改良方案。学校教师张辽、卢正帅团队在河南融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挂职期间,研发出一体化技术吸吊机,使企业设备故障率下降30%,相关成果已转化为教学案例。
  评价体系的创新同样体现出育人智慧。学校引入由行业专家、职教研究者等组成的第三方“质量观察团”。在汽车检测专业,学生需要通过理论考核、企业实操、“1+X”证书认证和职业素养评估四重关卡。第三方机构评估报告显示,学校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育人突围:交出高质量发展答卷
  改革成效在就业市场上得到了验证。在2024年校园招聘会上,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的毕业生人均获得3份录用通知书,起薪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20%。更令企业惊喜的是学生的适应能力:2022届毕业生史佳瑞入职嵩县前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仅半年便参与完成“前河金矿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实践”项目,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超百万元。“他们懂技术、会创新、有职业定力,这正是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新工匠。”企业人力资源总监评价道。
  师资队伍的蜕变同样显著。近年来,郑州理工职业学院的教师累计取得95项技术专利,开发校企合作课程17门,企业导师参与的2门课程被评为河南省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在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学校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荣获二等奖,相关经验已在全省6所职业院校推广。
  站在新的起点,郑州理工职业学院正谋划更宏大的布局。2025年3月,学校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比亚迪产业学院”,将集聚“政行企校”四方资源,聚焦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养,探索“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此外,学校还与新道科技合作推进人工智能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并与新华三集团等企业开展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的产教融合洽谈。
  
  “职业院校在与企业合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更紧密地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搭建实习实训平台,提供贴近实际需求的教育培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为就业创造365体育彩票_365bet体育娱乐场-【官方唯一授权】@机会。”郑州理工职业学院理事长马振红总结道。